春寒的料峭似乎让迎春花显得更加生机盎然,黄色的花蕾和花瓣在缺乏色彩的早春静静地绽放出一种喜悦和风情。
3月17日上午10点30分,原本喧嚣的赛馆现场突然安静下来,在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注视着这辆初赛表现优异的小车缓缓前行,1个桩,2个桩,3个桩,无碳小车稳稳按照“S”形路线左右转向,连续小心避障,再转弯,再越障,18!19!20!小车成功绕桩20个,前行30.90米!顿时举场沸腾,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这是我院学生卞玉帅带领团队在山东省第二届“巨能杯”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决赛现场场景,至此,团队以总成绩第一夺下此次大赛一等奖。
兴趣,凝结情谊
“我们在学院的‘帮扶’小组中结识相知,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,一路走来,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止”。长久相伴的队友成了彼此支持的力量,对爱好的执着已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,他们现在已经凝结成亲密的朋友,仅仅用“团结”一词似乎已不能完全定义他们之间的情谊。他们在一起没有吵过架甚至红过脸,他们用包容闯过风风雨雨,因为梦想,彼此分担。
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的困苦和挑战,兴趣和友谊在他们艰难前行的路上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。不懂设计制作,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本厚厚的CAD、UG、Pro/E、SolidWorks软件指导书埋头自学;基础知识不牢,自己画的零件图机床加工师傅看不懂,他们反复沟通请教,刻苦钻研;小车调试乏味枯燥,他们细心寻找偏差,耐心纠正,持之以恒。每每遇到思维局限,他们总能相互鼓励,出于心的热爱,他们总能重新振作。“我们的默契程度能达到,我一个眼神,他们两个就能知道我需要什么。”卞玉帅自豪的说。
细节,决定成败
一次当三人调试完小车休息时已是凌晨一点,小车已能通过30个桩,可在第二天一早试车时发现小车才刚过十几个桩就偏离了轨道。谁动过小车?可小车一直与他们在一起,外人根本接触不到,三个人疑惑了。他们经过一番冷静的分析之后恍然大悟,原来做小车底盘的铝合金材料受温差影响,发生细微变形,导致小车精度受到严重影响。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更注重细节,不敢再有丝毫马虎。
从设计图纸到模型制作,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,自习室清冷的灯光见证了他们不懈的付出。反反复复画着图稿,最大程度去降低零件能量损耗,从各个细节来优化小车的整体性能,小到每个螺钉、每个螺孔的受力,都有他们一丝不苟的分析。如何让小车转向更灵活,怎样的传动比更合适,他们一一亲手实验解决,每个零件都浸透着他们细心与努力的汗水,没有疲倦,没有抱怨,他们用最好来凝聚最完美的作品。
良师,坚定信念
“我们最初对无碳小车的全面了解是在学院副院长程诚的宣讲会上,是程院长的一番话让我们当时将冲动真正转化为行动。会后我们也找到程院长将我们的想法和思路告诉他,得到了他的鼓励和赞扬,并对我们承诺会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让我们尽管大胆放手去做,当时我们就感觉信心满满,恨不得马上就开始做!”在谈到老师的帮助时队员刘晋科激动地描述。
由于无碳小车对材料的精度和场地有很高的要求,因此他们不断辗转于东西两校,谈起东校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,三人也是满怀感恩之情。寒假期间,为准备比赛,三人假期晚归早回,而回来担心训练场地没有开放,忐忑中打电话给实训中心相关负责老师时,老师不顾严寒马上来为他们开门,并给他们烧水,有时陪他们调试车到晚上十一二点;车间工人师傅也积极配合,指导他们设计加工零件,和他们一起交流改进。“这个冬天很温暖。”刘晋科感慨的说。爱生如子,有这样的良师,温暖的不仅仅是冬天。
指导老师,总如一盏明灯,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,不断给予他们帮助。每次不厌其烦的指出设计中的不足之处,每次耐心地反复修改文件材料,每次严格要求督促着他们,每次给他们专业性的指导建议。正是这些老师孜孜不倦地教诲,让他们在前行的路上更加坚定。
梦想,一直前行
每个人都有梦想,可在通往实现梦想的路上,在挫折中坚持的人始终是少数,每一个追寻目标的人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受重重阻碍的考验。回忆这段参赛经历,每位成员都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。有想法,他们敢于去尝试;有梦,他们敢于去追逐,“做一步往往比想一万步更重要,开始深入之后,你会发现其实现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。”三位队员都有这样的感触。有时我们真的缺的不是想法,而是敢于去尝试的勇气。
最黑暗的夜晚,最寒冷的雪花,最刺骨的寒风,成就最绚丽的奋斗岁月。熬夜奋战,几乎已是三个人的家常便饭,似乎已习惯把夜晚的时间无限延长,习惯把自己融入进一张张冰冷的稿纸数据,习惯一遍一遍的摆桩试车,习惯把时间卡到分秒,习惯调车一跪几小时。所有的习惯都是为了梦想开花。
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。在今后,这支团队还将坚定地走在这条充满艰辛挑战的路上去寻觅无限风光。无数的黑夜终是会换来黎明,付出终将会有收获,孜孜以求的心将书写人生最美画卷。